和室的起源
和室建筑的营造技术起源于中国,古代中国人为避免木造建筑遭受虫蛀和腐败,便把房屋架高,令地板与地表存在一定空间,以隔绝土地所产生的湿气,延长使用年限并有防止野兽入侵的效果,称为‘杆栏式’建筑;由于气候变迁等因素,宋代以后此类建筑在中国有减少的趋势,但在日本得到保留。合适的设计与格局基本上继承唐朝,日本人也保留了唐代中国人席地而座的习惯,把原来寝室使用的叠席,延伸到整个房间,再配上日式房屋常见的灰砂墙,杉板,糊纸的拉木隔扇门,就演变成所谓的和室。
和室文化
和室里摆放的桌子,座垫,棉被,寝具等,可以做为聚餐,团聚,书房,卧室等这些用途之外,还可以做出许多各式各样用途的空间。在和室里不需要穿鞋子‘包括拖鞋‘,赤脚走在以自然素材灯心草做成的叠席上,有如徜徉在大自然一样。和室还有着冬暖夏凉的特性。
和室比较间接照明,柔和阴影的浓淡度是从最里面的空间所酝嚷出来的。透过拉窗所照射出来的光,反射在就叠席明亮的表面,散发出清爽怡人的气氛,整体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。透过房间的摆设,了解日本传统的坚持与实用性。在日本传统中,合适的风格别具一格,简单明了的独特空间,再加上朴素典雅的视觉感受,让人一眼就知道是充满日本气息的传统房间。
和室在台湾的起缘
和室的形式在日治时期【1895年、1945年】,随着当时日本的统治。将日式房屋引进台湾;在日治时期传统房屋有官舍,办公宿舍等等,都是采用日本式浓厚的住宅。
到了大正时期【1911年、1925年】以后,台湾的民宅之中,虽然并不常见到日本风格浓厚的房屋,可是可以发现到台湾的民宅中已经渐渐引进日式房屋的风格要素,并有了和室的雌型。
壁龛
1、壁龛最早是在宗教的建筑上,基本都是在建筑物上凿进出一个空间,例如:佛龛排放着佛像,教堂的
壁龛根据面积大小可以摆放神像也可以镶嵌画框甚至可以做内窗。但在伊斯兰教的“壁龛”却是清真寺礼拜
殿的设施之一,阿拉伯语读“米哈拉布”,设于礼拜殿后墙正中处的小拱门,朝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克尔
白,以表示穆斯林礼拜的正向。在阿富汗国徽主体由白色的清真寺壁龛与讲坛组成,两面旗帜位于其两侧。
2、壁龛,在现代家庭装修上,是一个把硬装潢和软装饰相结合的设计理念:在墙身上所留出的用来作为
贮藏设施的空间。它的深度受到构造上的限制,通常从墙边挑出0.1~0.2米左右。壁龛可以用来作碗柜、
书架等。它不占建筑面积,使用比较方便。壁龛的位置设置必须考虑家具布置和使用方便,同时特别要
注意墙身结构的安全问题。